长城知识网

用药常识,如何正确服药避免副作用?

合理用药是保障健康的重要环节,但许多人对药物的使用存在误区,可能导致疗效不佳甚至引发不良反应,掌握科学的用药知识,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,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。

用药常识,如何正确服药避免副作用?-图1

正确理解药品说明书

药品说明书是指导用药的重要依据,但许多人往往忽略其中的关键信息,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部分:

  1. 适应症:明确药物用于治疗哪些疾病或症状。
  2. 用法用量: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服用,不可自行增减。
  3. 不良反应:了解可能出现的副作用,以便及时识别和处理。
  4. 禁忌症:某些人群(如孕妇、肝肾功能不全者)可能不适用。
  5. 药物相互作用: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同时服用导致药效降低或毒性增加。

布洛芬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,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和心血管疾病风险,短期使用更安全,且不宜与阿司匹林同服。

常见用药误区

抗生素滥用

许多人误将抗生素当作“万能药”,用于治疗感冒、流感等病毒感染,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,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。
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2023年的数据,全球每年因抗生素耐药性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20万,预计到2050年可能增至1000万。

国家/地区 抗生素耐药率(%) 主要耐药菌种
中国 45-60 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
美国 30-40 肺炎链球菌、沙门氏菌
欧盟 25-35 肠球菌、克雷伯菌

(数据来源:WHO《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报告》)

用药常识,如何正确服药避免副作用?-图2

自行调整用药剂量

部分患者因急于见效,擅自增加药量,可能导致药物中毒,对乙酰氨基酚(扑热息痛)过量服用可能引发肝损伤,每日最大剂量不应超过4克。

忽视服药时间

某些药物需在特定时间服用以提高疗效:

  • 空腹服用:如阿奇霉素、左甲状腺素钠。
  • 餐后服用:如阿司匹林、布洛芬,以减少胃肠道刺激。
  • 睡前服用:如他汀类降脂药,因胆固醇合成在夜间更活跃。

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

儿童用药

儿童并非“缩小版成人”,许多药物需根据体重或年龄调整剂量。

  • 退烧药:对乙酰氨基酚(10-15mg/kg/次)或布洛芬(5-10mg/kg/次)。
  •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,以防瑞氏综合征(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肝脑疾病)。

孕妇及哺乳期女性

部分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:

  • 安全药物:青霉素类抗生素、对乙酰氨基酚。
  • 禁用药物:四环素类(影响胎儿骨骼发育)、利巴韦林(致畸风险)。

老年人用药

老年人常患多种慢性病,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:

用药常识,如何正确服药避免副作用?-图3

  • 降压药与利尿剂合用时,需监测电解质。
  • 镇静类药物(如地西泮)可能增加跌倒风险。

药品储存与管理

  1. 温度要求

    • 常温(10-30℃):大多数口服药。
    • 冷藏(2-8℃):胰岛素、某些生物制剂。
    • 避免高温或冷冻,以免影响药效。
  2. 避光防潮

    • 硝酸甘油遇光易分解,应储存在棕色瓶中。
    • 中药饮片需密封防潮,以免霉变。
  3. 定期清理过期药品

    过期药物可能失效或产生毒性,应通过正规渠道回收处理。

最新用药趋势与数据

全球药品研发进展

2023年,美国FDA批准了55种新药,涵盖肿瘤、罕见病等领域。

用药常识,如何正确服药避免副作用?-图4

  • Leqembi(lecanemab):首个明确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药物。
  • Zurzuvae(zuranolone):用于治疗产后抑郁症的口服药物。

中国居民用药习惯调查

2024年《中国家庭用药行为报告》显示:

  • 65%的受访者曾自行购买非处方药(OTC)。
  • 40%的人未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。
  • 仅30%的慢性病患者规律监测药物副作用。

(数据来源:中国药学会)

合理用药建议

  1. 遵医嘱:不随意更换药物或停药,尤其是慢性病患者。
  2. 记录用药史:避免重复用药或相互作用。
  3. 咨询药师:购买OTC药物时,可向药师咨询适用性。
  4. 关注官方信息:国家药监局(NMPA)定期发布药品安全警示。

科学用药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,提高用药意识,才能让药物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